鉴赏

北京同仁堂 虎骨酒 李时珍牌 北京市中药厂 70年代

北京同仁堂 虎骨酒 李时珍牌 早期的北京市中药厂

年       代:70年代中期至1979年

规       格:647ml

度       数:65°

生产厂家:北京市中药厂1966年红卫兵纠察队砸毁了同仁堂的牌匾,开始了破“四旧”运动,同年8月25日同仁堂制药厂牌子相继被毁,改名为北京市中药厂。

北京市中药厂(原北京同仁堂)生产的李时珍牌虎骨酒,由原来的“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天津分公司”改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经营出口。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1979年颈标将原来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北京市分公司经营出口字样取消。 

 


    虎骨酒首载于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具有壮筋骨、强腰肾、祛风寒的功能。主治肾虚骨弱,少腹冷痛,行走无力,肩臂疼痛。尤其适于治疗风痹寒痛、四肢拘挛以及肝肾虚损、腰脚软弱无力等症。

    虎骨酒是用虎骨和其他中草药加上白酒一同炮制的一种药用酒。虎骨被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具有药用价值,虎骨酒也因此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虎骨酒有名的就得北京的同仁堂了。

 

同仁堂简介:

    北京同仁堂 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过去是乐氏家族“祖遗共有”世代经营的药店,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始创同仁堂药室,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解放后1954年同仁堂公私合营,近300年来都是由乐氏家族为主要铺东和经营者,并且始终掌握着同仁堂关键的制药技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延续三百余年的古训。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仁堂作为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品牌优势得天独厚。参加了马德里协约国和巴黎公约国的注册,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是第一个在台湾注册的大陆商标。

    同仁堂历经沧桑,“金字招牌”长盛不衰,在于同仁堂人注重把崇高的精神、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熔铸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并化为员工的言行,形成了具有中药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系统。的确,“质量”与“服务”是“同仁堂”金字招牌的两大支柱,坚持质量第一、一切为了患者是同仁堂长盛不衰的最根本原因。

    在许多老北京人眼里,同仁堂的命脉就在这个“仁”上。同仁堂不管炮制什么药,都是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炙的必炙,该晒的必晒,该霜冻的必霜冻,绝不偷工减料。像虎骨酒和“再造丸”炮制后,都不是马上就卖,而是先存放,使药的燥气减少,以提高疗效。虎骨酒制成后要先放在缸里存两年,再造丸要密封好存一年。

众多的中医古籍也都对虎骨酒配方有记载:

   《普济方》:虎骨酒壮筋骨,强腰脚;祛风寒。主治肾虚骨弱,少腹冷痛,行走无力,肩臂疼痛。适于治疗风痹疼痛,四肢拘挛以及肝肾虚寒,腰脚软弱无力等症。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方):祛风活血,壮筋骨,强膝力。主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腰疼背痛。
  《杨氏家藏方》: 久服补肝经,养水脏,调畅气血,通行荣卫,补虚排邪,大益真气。主八风五痹,手足无力,步履艰难,腿膝缓弱,骨节疼痛。
  《魏氏家藏方》: 宁神志,去虚风,补五脏,悦神彩,强筋骨,进饮食;久取活血养气,足膝轻健。

虎骨酒—历史悠久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制作历史。千百年来,是一种民间信仰很高的药酒。

    虎骨酒的方剂众多,在古代和解放后生产虎骨酒的厂家也很多,但他们采用的《圣济总录》、《类正普济本事方》的虎骨酒方,多为十余味药材,各地所制售的虎骨酒,方剂内容颇不一致,而北京同仁堂虎骨酒选宫廷专用的清太医院秘方和本堂生产的老国公酒、大活络丹、再造丸、追骨透风丹的药料,几个方剂的复合形成了147种药料的庞杂方剂属于国家绝密配方,是迄今为止中成药中最大套方单品。它由同仁堂专行配制生产,历时两百余年盛名不衰。

    北京同仁堂虎骨酒1924年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获奖,1993年,中国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在这份公约的附录一,明确了犀牛和虎是国际上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同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重申禁止犀牛角和虎骨的一切贸易活动。其中第三条规定:“取消犀牛角和虎骨药用标准,今后不得再用犀牛角和虎骨制药。”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删去了“虎骨”这一项。于是,虎骨酒在全国范围内停产。同仁堂也改虎骨为豹骨,改虎骨酒名为“护骨酒”。再后来,“护骨酒”又变成了“壮骨酒”,在今天依然是同仁堂十大王牌名药。

 为此1993年前的同仁堂虎骨酒真品均系当年民间的遗存。